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

金門古墓紀實之三:黃偉墓園 (飛鴉落田)

    黃偉,字孟偉號逸叟,今金沙后水頭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,武宗正德九年進士,初授南京刑部主事,後升廣東司郎中,省徭役,明禮教禁游女、去淫祠,因當道所荐而改知松江府,屢有治績。時因上疏斥張聰之妄誕不經,後張璁為相,吏部侍郎霍韜力勸偉前往謁見,偉乃稱墜馬傷足而辭官歸鄉,以禮教鄉人,使民風習俗丕變,金門民間有「文章許鐘斗,品德黃逸叟」之俗諺,並稱黃偉為「品德完人」

    嘉靖十六年(1537年),泉州大饑。巡按李元陽請黃偉、許福及俞大猷代行賑災,經夙夜悉心籌畫,彈精竭力而積勞成疾,次年三日十七日卒饑民如喪考妣,遠近莫不慨嘆流淚,歿後祀鄉賢祠。時在南安水頭下店村,有耆老夜夢黃偉騎白馬來告,請在當地建廟供奉,醒後始得知黃偉已仙逝,當即召告全村鄉民,得鄉人之響應,建『壽溪宮』以祀黃偉,清光緒年間,後浦頭也建『慈德宮』供奉黃偉可見當時金門人對黃偉的尊崇。
    黃偉死後葬在後水頭與斗門之間之高地上,此地由太武山一路來脈,形如飛鴨展翅故稱此穴為『飛鴉落田』。前臨平田後背太武山,遠望金沙奚,本地耆老謂,此穴隔海以對岸之福建為其朝山。當時被譽為金門四大風水吉地之一。

    此墓之墓塚大部均在墓之後方,而黃偉墓之最後方卻是正身的護牆,護牆二端頂以垂直的第一道墓手,護牆中央前方為埋骨之所,故墳塚分為兩層,底層用整片石材雕成,中間凸起的部分如一口形,上層再蓋以如覆斗式的官印形石塊,第一道墓手內側內配青斗石雕成的短柱和欄板,將墓塚呈三面圍成,欄板上回首顧主的麒麟浮雕各一

    墓心所在面,低降二階是墓桌,桌的櫃檯腳正前有三件石雕吉祥圖案,兩側伸出二層墓手,第二道墓手間的明堂為祭祀空間,第三道墓手上置石獅,內側各有一條石板凳,可供來祭祀之後人歇息之用,這種設置在各類墓葬中極為罕見

    墓手外設方形風水池,池內前二側各有一道三級石階,上階後是一平臺,平臺外的中央有石階下,階之兩側設石鼓一對,這一道設置類似廟宇的第一進,兩石鼓間之朝供猶如大門,上平臺後再下階至祭祀所,整個過程猶如走過第一進到中庭,雖是墓地,卻類似祖祠院落之設計。墓前配置石虎、石馬各一對,石馬在前似在低首沈思,石虎在後前仰後蹲,模樣俏皮可愛,像是神案下孩子的守護神虎將軍。

    墓前原有的望柱已不見,墓道碑也已不在原地,金門當局也把該墓列入古蹟來保護,且業已撥款只待維護人員來修古復古,期待早曰再現原貌




該墓穴情為:
水口:壬子宮。
入首:龍為辰山戍向兼巽乾
朝堂水:乙辰巽已,丙午
朝應峰:巽已,丙午峰坤申峰底矮
坐穴:乙巳,癸已中縫小空亡





    依整個龍水來看,穴背太武山在巽已丙午方,面百傾農田遠方有底矮崗丘從西方延伸向東北為其朝案,致於當地人講以福建之山當隔海朝案,本人實不敢茍同,其後方來勢猶如飛鴉下撲,到頭處開陽秀麗已成緩坡崗丘,依穴法支葬其巔,穴位應可在往後拉二十尺,但其所葬之地實為正結之穴之右手下砂,地師不察誤以其所開之小面為正結,為方便喝形而把虎砂當鴉之頭部曰飛鴉下田,此為巒頭之誤判,乙已癸已中縫犯小空亡,此穴葬後冷退不發。

    每一個風水後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,當天帶路的人為黃偉後人,他們住在附近為黃家的守墓人之後,當我說該墓穴未葬對,不發,他說了一個故事在當時陳楨與黃偉為世交,他們發現兩個風水好地,一曰仙人覆掌 、一曰飛鴨下田、据當地人言兩地為金門風水四大名地。言誰先死誰就選,因陳楨走在先就選了仙人覆掌,黃偉走在後就葬飛鴉下田

    在作此墓時,黃家知地師愛吃雞內臟,命家人集中內臟滷好等待完工時給地師帶走,因未事先告知,地師每餐吃雞肉怎麼硬是盼不到主人端出雞內臟,覺得主人誠意不過遂把地點底了,向也作歪了,聽這故事自覺好笑,風水發了也有故事,敗了也有故事,代代相傳茶餘飯後而樂此不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